许多事故的发生,都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人们往往忽视了对小事和细节的管理。如在企业,人们都比较重视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而容易忽视班组内经常发生的不安全事件。企业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许多班组长也不太注意这些事件,没有规范的分析处理程序和制度,长此以往,极易发生事故。
不安全事件,也叫险肇事件或未遂事故,指的是那些虽未引起事故,却暴露出来的事故隐患或事故苗头,有的还造成轻微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
企业发生事故一般要按“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但对不安全事件的处理,目前还远远不如对事故的处理那样严格的规范。HSE体系中有对不安全事件的处理程序的介绍。实践中,企业班组对不安全事件的分析处理应当借鉴“四不放过”原则。
班组在分析处理不安全事件时,查清原因、采取整改措施是首要的,然后采取灵活的形式进行教育,根据实际情况按制度对责任人进行奖惩处理。处理完毕后,应当将这一事件的分析处理全过程建立档案,供员工参考和学习。
下面介绍几种有关不安全事件的具体管理方法,企业或班组在应用时可根据实际选用。
1、不安全事件报告法
这种方法首先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使用的航空安全报告系统,又叫不安全事件报告系统。这种方法以解决不安全事件信息难以收集的问题为目的,鼓励工作人员将一些已经发生过的、但不为人所知的、对安全造成影响的不安全事件进行报告(可以不注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真实的单位及相关人员姓名),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类、分析研究后,再将一些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材料和结论向有关单位反馈,以改进安全生产工作。
班组的每个成员要写一些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不安全事件,可以是别人未发现的事件,也可以是已经发现的事件,以便于采取防范措施,改进工作中的不足。
企业或班组可以根据这种方法建立起一种不安全事件管理的制度和程序,定期收集这些不安全事件,然后汇总逐一分析处理。这种方法的优点的易于被员工接受,减少了员工的思想压力,使不安全事件比较容易收集。
如:一名职工蹲着操作,起身时被一个阀门的手轮碰了一下头。他报告了这个事件,经过班组分析,认为这个阀门安装方向不利于人员操作,于是将这一阀门的安装方向进行了调整,既方便了操作,又避免再次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2、合理化建议收集
在班组内开展合理化建议收集活动,不仅是建立一种长效的与职工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渠道,也是一种有效开展不安全事件管理的方法。通过开展此活动,收集到不安全事件和相应的改进措施,把这些内容进行分析整理,筛选后对不安全事件采取防范措施,防止类似事件重复发生。
要增强此活动的实效性,就应当把这项活动制度化,并对所有的合理化建设进行认真分析处理,并予以公布或答复,形成长效机制,否则,员工对这项活动的积极性就不高,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3、整理典型案例
企业将各种渠道收集的不安全事件汇总,进行系统的整理,按引起事件的原因分别归类,对每一个不安全事件按事件经过、原因、应吸取的教训、采取的措施、处理的办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后,汇编成册。班组以此作为教材,组织员工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防范事故的能力。
班组要建立定期收集不安全事件和整理分析处理的机制,不断将事件写入警示录(典型案例)中,以便持续改进工作,预防事故发生。
4、“三E”对策
在引起事故的各种因素中,技术、教育和管理是三种主要的因素,控制这三种因素的相应方法简称“三E”对策(因为这三个因素的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均为E)。对待不安全事件,也要从技术、教育和管理方面找原因。
(1) 技术对策
对设备、设施进行计划、设计、检修和保养时,从安全角度考虑应采取的措施,它与安全工程中的安全对策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班组为避免不安全事件的重复发生,应从技术角度查找原因,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不安全事件的重复发生。
(2)教育对策
通过开展培训,使员工掌握安全知识及正确的操作方法,对在职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事故应对等教育,对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教育的内容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三方面。通过这些培训增强员工的意识和提高技能,从而防止不安全事件的再次发生。
(3)管理对策
针对管理缺陷,加强建章立制和检查监督工作,对生产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工作实行控制,提高管理水平。